Home>>Birds>>Landfowl

环颈山鹧鸪

2022-09-08 10:12:06 82

环颈山鹧鸪 summary

环颈山鹧鸪Hill Partridge,有5个亚种。

1662603589831967.jpeg

环颈山鹧鸪是留鸟。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或家族群活动,性情机警,善于藏匿。在地面上奔跑迅速,受惊后常以奔跑逃避敌害,仅在危急和迫不得已时才起飞,但飞不多远又落下,很快又钻入草丛、灌丛或竹丛中逃走。

环颈山鹧鸪的叫声是哀伤的哨音,重复数次,接以3-6个双哨音do-eat, do-eat,叫声越升越高如鹰鹃。有时为响亮而清脆的,近似振弦声音的“吱—吱”双声。在二重唱时,若雌鸟发出kwik, kwik, kwik, kwik, kwik叫声,雄鸟则回以一连串的do-eat叫声,高潮后骤然停止。

环颈山鹧鸪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根、芽、浆果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各种小型无脊推动物,通常在林下落叶层较厚的地方刨食,并且一边刨食时发出的类似家鸡的“咯、咯、咯......”的拉长的叫声。

环颈山鹧鸪的繁殖期为4-6月份,营巢在海拔1500-4000米之间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营巢于林下,巢主要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鸟在地上刨一个小坑即成。巢周围多有茂盛的灌丛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发现,但有时也在林下植物较稀疏的地方营巢而不甚隐蔽。每窝产卵3-5枚。卵纯白色,呈尖卵圆形,卵的大小平均为40.6×31.9毫米,最大44.2×33.6毫米和43.8×34.0毫米,最小为35.6×28.7毫米和35.8×27.4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警戒和协助雌鸟孵化和照料雏鸟。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行走和跟随亲鸟活动。孵化期24天。

环颈山鹧鸪的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87项)。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环颈山鹧鸪 Life habit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环颈山鹧鸪雄鸟额、头顶和后颈深栗色,眼先、颊和眉纹黑色;具有宽而长的黑色眉纹,往后一直延伸至后颈。耳羽棕栗色向后延伸至颈侧。上体从背至尾橄榄褐色,背具黑色半月形斑腰和尾上覆羽具黑色箭形或三角形斑;肩和内侧覆羽具宽阔的栗色羽缘和黑色次端斑点;初级飞羽暗褐色,外翈后端具窄的淡栗色羽缘;次级飞羽黑褐色,外翈边缘栗色,缀有黑褐色斑;三级飞羽棕褐色,羽基和羽端栗色,具黑色次端斑。颏、喉黑色,缀有白纹,尤以喉部白纹较显,颚纹较短而宽,白色;胸淡灰色或橄榄灰色;前额与上胸之间有一白色横带将颈与胸分开;腹中央白色,两侧灰色,两胁亦为灰色,具宽的栗色羽缘和白色中央纹,且地末端扩大成滴状;尾下覆羽黑色,具白色和橄榄色横斑。
雄鸟和雄鸟相似,但上体较棕,黑色横斑较宽;头顶为棕褐色或橄榄色,具黑色羽干纹;耳羽暗褐色或橄榄褐色;眉纹、颊、颈侧、颏、喉栗棕色而缀有黑色斑点;喉与胸之间有栗色宽带;胸橄榄棕色,具黑色横斑。
虹膜雄鸟褐色至红褐色,雌鸟褐色。嘴黑色,眼周皮肤红色,腿、脚橄榄褐色或铅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325-430克,♀261-386克;体长♂260-285毫米,♀269-285毫米;嘴峰♂18-20毫米,♀17-18毫米;翅♂143-155毫米,♀134-140毫米;尾♂59-78毫米,♀58-70毫米;跗蹠♂41-46毫米,♀39-43毫米。(注:♂雄性;♀雌性)

环颈山鹧鸪 Distribution range and habitat

分布于越南、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和越南。
中国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西部西藏的东南部,云南的腾冲、永德、龙陵、泸水、贡山和景东等地。
环颈山鹧鸪栖息在海拔1500米以上常绿阔叶林中,尤以林下植被丰富,林间空旷或成块状和片块分布的栎树林、竹林以及山溪和山谷地带的稠密常绿林中较为常见,有时最高可到海拔4200米左右的常绿森林和灌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