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Amphibia>>Urodela

西藏山溪鲵

2022-10-20 13:50:15 151

西藏山溪鲵 summary

西藏山溪鲵是一种适应于高原或高山寒冷山溪的有尾两栖动物,分布于海拔1500~4300米,但多在3000米以上的山溪内,在纬度偏北的地区一般海拔较低,如四川省南江地区在海拔为1600~1850米处,陕西省留坝在1500~1700米处也有分布。该鲵一般生活在小型山溪内或泉水石滩及其下游的流溪内,水面宽度1~2米左右,有的可达4米以上,水深15~40厘米,溪内大小石块甚多,水质清澈,pH5~8。

1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白天西藏山溪鲵常隐蔽在溪边石块下面,有时也栖于朽木下或岸边植物根部之下;夜间常在溪内活动,有时也上岸爬行,行动缓慢,易于捕捉,但由于身体光滑且黏液甚多,在捕捉时常常不易捉住而滑脱逃逸。幼体和变态后的幼鲵多在小溪上游,特别是尽源处较多。主要以钩虾为食(占胃重70%~90%),也捕食流溪中的石蛃科、沼甲科和石蝇科等昆虫及其幼虫等。


西藏山溪鲵的繁殖行为包括:求偶炫耀行为、抱对产卵行为和护卵行为。5月至8月初为该鲵的繁殖季节,多在5~6月产卵。


1、求偶炫耀行为:雄体通过摆动尾巴等作20~30分钟的炫耀行为,然后雌性个体主动靠近作炫耀行为的雄体或用吻轻轻接触雄性个体的尾部,最后完成抱对过程。而在六月初观察时发现另一种求偶过程:雄体主动上前接近雌体,有时雄体用吻轻轻接触雌体的头部,表现亲昵行为,最后雌体接受雄体的“求爱”行为并与之抱对。

2、抱对产卵行为:西藏山溪鲵在产卵的同时进行抱对,抱对前雌体首先将产出部分卵袋黏附于溪流中的石块等附着物上,与此同时,在旁边作炫耀行为的雄体趁机与雌体进行抱对,并和雌体用各自的后肢一起往外拉卵袋。在拉一对卵袋的同时,雄体从泻殖腔孔射出白色絮状的精液于卵袋上,重复此动作直到卵袋完全产出。在雄性拉出卵袋并射精的过程中雌体不时张大嘴巴,偶尔发出“咕咕”的声音,与此同时雄体身体极度弯曲,此过程持续2~3分钟,然后逐渐恢复正常,抱对结束。此后雄体徘徊在雌体旁5~10分钟左右,常常再次产生抱对行为。排出卵袋后的雌体身体弯曲成月牙形,2~3分钟左右后逐渐恢复正常体形,并在产卵场缓慢开始游动,而雄体30~45分钟后逐渐离开产卵场。

3、护卵行为:当抱对和产卵行为结束后,雄体游动在产卵场,一般并不马上离开,常常有30~45分钟的护卵行为。当其他雄体靠近时就摇晃头部或抬起头部与之进行对视,同时张嘴作撕咬状,对其它靠近卵袋的雄体进行示威,并且围着卵袋进行转动,同时用头部向对方发动冲撞攻击,一直到对方远离产卵场,该雄体才逐渐离开卵袋。


在中国民间,将该种与山溪鲵同样作为药用,俗称“羌活鱼”或“杉木鱼”。据《四川中药志》(1962)记载,羌活鱼性平、味辛、威、无毒;入肝、胃二经,有行气止痛、滋补强身的功效。

据《藏药志》(1991)记载,藏药“龙藏(藏文译音)系该种去内脏之干制全体,捣细备用;也可鲜用或煮汤服用。有续断接骨、行气止痛,滋补强身的功效;可治跌打损伤、骨折、肝胃气痛、血虚脾弱及肾寒阳痿等症,尤其对胃病有较好的疗效。在青海省将该鲵干制入药,称“接骨丹”,可治跌打损伤和接骨,对腰痛、骨痛和关节痛等有疗效。此外,有人捕捉作为食用。


由于人们的滥捕乱捉,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地区已难见其踪迹。因此,对该鲵应当加以保护。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西藏山溪鲵 Life habit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头部较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宽圆,唇褶发达;成体颈侧无鳃孔,无鳃的残迹;体尾背面暗棕黄色、深灰色或橄榄灰色等,其上有酱黑色细小斑点或无斑;腹面较背面颜色略浅。

西藏山溪鲵 Distribution range and habitat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青海(循化、班玛、化隆)、甘肃(文县、天水市郊区、武山等)、陕西(留坝、宁陕、周至、陇县、风县)、四川(南江、甘孜、阿坝等)、重庆(城口)、西藏(江达)。

生活于海拔1500-4250m的山区或高原溪流内,多栖息于溪内石下。